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综艺 >

护佑妇儿,大爱无疆,他们为健康中国再蓄力!

2019-10-29 整理编辑:热点舆情网

在人类的历史上,如何体现妇女和儿童的权益,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中,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和儿童的健 ​

在人类的历史上,如何体现妇女和儿童的权益,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。
 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中,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问题,始终是国之大计,重中之重。
新法接生
1949年9月,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》审议通过。在这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纲领性文件中,新生的共和国将妇幼健康列入其中,推广医药卫生,保护母婴生命及妇幼健康,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身体健康和教育良好的人口资源。这种新气象极大地鼓舞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妇幼卫生专家杨崇瑞。1949年11月,她几经辗转,从美国回到了祖国。
 
带着开创新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激情,杨崇瑞目睹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,缺医少药,妇幼健康基础条件极为薄弱的国家。
 
解放初期,中国大多数婴儿依然在家中由产婆接生,孕产妇和婴儿的存活率,因缺乏现代医学卫生条件而令人揪心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孕产妇死亡率高达千分之十五,生孩子对妇女来说,无异于走一趟鬼门关;婴儿的死亡率,更是高达五分之一;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家庭,几乎家家都有婴幼儿夭折的苦痛记忆,这也是当时中国人人均寿命低的重要原因。新生儿破伤风、产妇产后出血、产褥期感染率也极高。
 
杨崇瑞曾经是世界卫生组织妇幼卫生的负责人之一。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专门接见了她,请她主持新中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局的工作。面对国情民情的现实,杨崇瑞主抓的第一项工作,就是推广新法接生,将现代妇产知识和技术引入中国。让“保生存”,提高母婴生命安全率成为那个年代妇幼工作的第一个重心。
 
在那个年代被中国人记住的名字,还有一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。作为新法接生的推广者,林大夫双手迎接了5万多名婴儿的降生,被人们称为“万婴之母。”正是这位特殊的母亲,终生未婚未育,却把一生完完全全地献给了妇幼健康事业,成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。
在杨崇瑞和林巧稚等人的努力下,妇产医院这个新事物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。然而,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新中国,实现全民入院分娩,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。乡村和偏远地区,改造旧产婆,培训新法接生员,便成了当务之急。
到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大约有60万名家庭接生员,新法接生逐渐普及。从1984年开始,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住院分娩,乡村的“接生婆”们,也逐渐转岗为妇幼保健员。到1990年,和解放初相比,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了十七分之一,新生儿死亡率降低到了四分之一,母婴生命安全,获得了大幅提升。
 
围产保健
1979年,北大医院迎来了一位新院长,著名妇产科专家严仁英。上任后的第一项重大变革,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她决定从临床改行,做当时还没有受到重视的妇幼保健。
 
严仁英开创的围产保健,是从怀孕开始,就要对母亲、胎儿以及新生儿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措施,甚至包括婚前保健和孕前保健。这大大超越了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“保胎”和“坐月子”,让妇幼健康工作,开始进入更为系统全面的促发展的阶段。严仁英,由此被尊称为中国“围产保健之母”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严仁英带领一批妇产科专家,在北京市顺义县进行调研,历经三年,发现孕妇在妊娠期间缺乏叶酸,会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,比例高达3.4‰,这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。于是,严仁英提出了妇女增补叶酸,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建议。这个建议得到中美两国政府和相关专家的重视,启动了一个联合研究项目。
这项研究发现,每日补充0.4毫克叶酸,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。这成为孕妇叶酸增补剂量的全球唯一标准,并被世界五十多个国家采用。育龄妇女增补叶酸,是中国医学对世界妇幼健康事业的杰出贡献。严仁英,又被世人尊称为“叶酸之母”。
第一例试管婴儿
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,不孕不育的研究领域正在给更多受其困扰的中国家庭带来幸福感。开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,成为妇幼事业的新挑战。
1988年3月10日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,由著名妇产科专家张丽珠培育的,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成功降生。这个父母来自甘肃礼县的女婴,取了个可爱的名字,郑萌珠。
 
长大后的郑萌珠,回到了她的出生地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,从事病案管理工作。2019年4月15日,就在同一家医院,郑萌珠做妈妈了。
 
扩展儿童医疗服务资源
随着社会的发展,中国的儿科事业也在不断进步。但是依然面临儿科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;据2015年统计,全国的儿科医生约为12万,而14岁以下的孩子却接近2.3亿,儿科医师短缺。儿童“看病难”,一直是个困扰家庭和社会的问题。
倪鑫,是北京儿童医院的院长。几年前他刚上任的时候,面对的是医院人满为患,看病扎堆排队的现象。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,倪鑫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优化就诊流程、增设小夜门诊、100%开放内科普通号源、推行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、儿科协同发展、跨省托管等,让在北京儿童医院看病难的情况得到缓解。
新中国成立时,儿科还是个综合性的小学科,全国只有不到10所儿童医院。70年来,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,尤其是近年来,在国家切实推进扩展儿童医疗服务资源以来,截至2018年底,中国已经有2万多家综合医院开设了儿科诊室,也已经建成228所儿童医院,儿科医师数量快速增长到23万名,儿科学已发展成为分支齐全的学科体系,儿童医疗供需矛盾明显缓解。
新中国,走过70年的沧桑岁月。中国的妇女和儿童,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卫生健康服务。妇幼健康核心指标,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,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。70年来,妇幼健康的跨越式进步,正在为中华民族更长远发展的未来,铺就最坚实的基础。
 
1962年底,历经十年战乱、刚刚独立的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,医疗卫生系统极度脆弱,医务人员匮乏,阿尔及利亚人民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医疗危机。无奈之下,阿尔及利亚政府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,希望其他国家伸出援手。
1963年1月,北京第一个向世界宣布: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派出医疗队,支援阿尔及利亚!当时,从湖北、湖南、上海、北京等地挑选的13名优秀医务人员,组成了第一支援非医疗队。1963年4月,他们从北京出发,跨越大半个地球,抵达了阿尔及利亚西部城市塞伊达。
 
中国的五星红旗,闪耀在医生们的胸前,走向了世界。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,中国援外医疗队,由最初的13人发展到2.6万多人,行医足迹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各地,救治患者2.8亿人次。
以非洲为起点,中国卫生事业走向世界的脚步,出发了就再也不会停下。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,1972年,中国恢复了在世卫组织的合法席位。自此之后,中国组团出席了历届世界卫生大会。
 
1978年,卫生部与世卫组织签署双方卫生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。以此为发端,中国不断扩大卫生健康领域对外开放,主动参与引领全球卫生健康治理。
培养一支“不走的医疗队”
2000年,以“中非合作论坛”的成立作为标志,中国迈出了对外医疗援助和国际卫生合作的新步伐。2014年,有过八年援非经历的心脏外科专家林纯莹,向卫计委(卫生健康委员会前身)提出,为加纳培养一支心血管介入团队的想法。
 
加纳的热带疾病多,除首都外,大多数医院设备陈旧,缺医少药。一些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,加纳本土的医生根本没有能力完成。2015年,中加西非心脏中心合作项目正式启动。先后有13位加纳医生和护士来到中国接受培训。在中国学习一年后,弗朗西斯成为加纳第一位能做心脏导管手术的医生。
 
如今,加纳已经初步拥有了一支优秀的心血管医生队伍。50多年来,从医疗受援国来到中国进修、培训的医务人员有8万多人。培养当地医护人才,为受援国留下永远“不走的医疗队”,这是中国医者更深远的关爱。
抗击埃博拉
2014年3月,埃博拉疫情突然大规模爆发。这种在1976年被科学家发现并以一条美丽河流命名的病毒,迅速让西非两万多人感染,死亡率高达60%。整个世界,笼罩在这种凶险病毒的阴影下。
在埃博拉刚刚爆发的3月28日,由中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防护物资和药品,就从广州口岸以特快专递的形式发往非洲。随后,中国政府快速组织专家团队,深入西非地区指导抗击埃博拉疫情,阻击传染源的传播、扩散。
 
11月初,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164名军医和护士组成的医疗队,踏上征程。医疗队用超乎寻常的速度,在疫情严重的利比里亚建立起拥有100张床位的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,旋即正式投入使用。
 
西非埃博拉疫区,汇集着来自英国、美国、南非、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支医疗救援力量。在塞拉利昂,有13家国际实验室,中国的检测准确率和报送速度始终位居所有实验室前列。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几次考核中,检测准确率均为100%。每一个走出病房隔离区的治愈者,都在走过死亡边缘后重生。
2014年到2015年成功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,中国实现了国内“严防控、零输入”的同时,取得了援非抗疫工作“打胜仗、零感染”的双重胜利。
 “健康丝绸之路”上的白衣天使们
2016年,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同打造“健康丝绸之路”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各国的医疗卫生合作陆续展开。
 
2018年11月,来自中国的潘湘斌医生参加的“爱心行”活动,为接受传统手术风险很高的心脏病患者带来了希望。此外,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的“光明行”,为唇腭裂儿童免费手术的“微笑行”,一项项“健康丝绸之路”医疗巡诊活动,为丝路沿线国家的病人,带去了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和大爱仁心。
 
突尼斯,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人非常普遍。这些病痛反复发作,不易治愈。从1973年,中国向突尼斯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开始直到今天,每一批医疗队中都有中医医生。他们用针灸、拔罐、推拿等方法,为当地居民治疗风湿等疾病,一些长年气血不畅、经络阻闭的患者奇迹般地康复。1994年,中国还在突尼斯的马尔萨医院,援建了一个中医药医疗中心,让中医在遥远的北非落地生根。
 
苏里从援外的中国医生那里学习了中医,并在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,于2011年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中医诊所。他把所学应用到患者身上,总会获得令人惊喜的医治效果,越来越多的突尼斯人因此受益。
 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截至2018年,成员国中共有98个国家发布了关于传统与补充医学的相关政策,124个国家设立关于草药的法规,125个国家制定草药注册制度,34个国家将草药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;传统与补充替代医学至少在全球88%的国家有应用。
 
今天,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接近百万,约为1949年的270倍;每一万人中就有88名医务人员,这是1949年的23倍;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解放初的35岁提升到77岁,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;孕产妇死亡率由解放初的1500/10万下降到18.3/10万;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初的200‰下降到6.1‰;2018年,中国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59000多亿元,占GDP总量的6.57%。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,惠及13多亿人。 
没有健康人民,就没有健康中国,没有健康中国,就没有现代强国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正阔步前行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造更为坚实的健康基石。
四集纪录片《为了人民健康》
10月28日-2920:00
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(CCTV-1)
敬请关注!
 

大家都在看

相关内容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猜你喜欢

prev next
Copyright &copr; 2017 热点文娱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国家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7015146号 技术支持:热点文娱